厥父母勤劳稼穑(刘邦和刘秀什么关系)
资讯
2023-11-29
197
1. 厥父母勤劳稼穑,刘邦和刘秀什么关系?
刘邦是刘秀的八世祖,俩人分别是西汉和东汉开国之君。有意思的是,刘秀出现在这个世界,纯属“偶然”。更好玩的是,刘秀的胳膊还伸过“时空隧道”,替老祖宗刘邦换了个老婆!
先把从刘邦到刘秀,父子传承关系排列如下:①刘邦→②刘恒(汉文帝)→③刘启(汉景帝)→④刘发(长沙王)→⑤刘买(舂陵侯)→⑥刘外(郁林太守)→⑦刘回(巨鹿都尉)→⑧刘钦(南顿县令)→⑨刘秀。
这个“偶然”,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某一天,汉景帝来到宠妾程姬房中过夜,不巧的是,那一天程姬“不方便”。
古人迷信,女人月事被当作晦气的事,期间绝对不能与男人亲近,所以一定要提前报备。不知道是程姬忘了,还是宫里的执事失职,反正汉景帝“撞车”了。
这时候也不能说破,皇帝一怒之下落个欺君之罪就遭了,怎么办呢?程姬灵机一动,让身边的侍女唐姬梳洗打扮一番,代替自己侍寝。
没想到唐姬见到阳光就灿烂,仅此一夜,她竟然怀孕了,并生下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后人津津乐道,为此特地发明了一个词——程姬之疾,代指女人的月事。
正是这次突发事件,才让刘氏江山,靠“偶然产物”刘秀,又延寿200年!仔细想想,人生多么的玄幻,历史多么的脆弱。
刘邦和刘秀相隔二百多年,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相似。
一,都是以“平民”身份完成改朝换代
平民两个字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古人和今人对“平民”的理解不一致,古代基本上把没有爵位的人,都视作平民,其实不然。
刘邦出身在小士族地主阶级家庭,起兵前,他的职业是“泗水亭长”。“亭”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亭长算不上“官”,而是“吏”,别被一个“长”字迷惑了。
刘秀更惨,虽然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上过大学的开国皇帝,但太学毕业的他,没捞到“工作分配”,一天皇粮都没吃过。刘秀起兵前,主要的职业是帮舂陵侯刘敞打理家业,相当于职业经理人。
不管是“亭长”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没有国家饭票的“平民”。
你可能要问,刘秀不是皇族子弟吗,他怎么也成了“平民”?很简单,皇族的繁衍能力太强,如果同等待遇,国家经不起这么多“蝗虫”啃。所以,每一代子孙除了嫡长子以外,必须逐代降低继承等级。
按这条规矩,刘发不能跟刘彻(汉武帝)争皇位,降为王,刘买也不能跟大哥刘庸争王位,降为侯。到刘秀的高祖刘外,就没了爵位,受政治照顾混了太守,曾祖刘回再降一等当了个都尉。
如果不是王莽改朝换代,西汉亡了,刘縯(刘秀大哥)应该可以在县里谋一份职,县太爷升堂的时候,搂跟大杖喊喊威武。
至于刘秀嘛,要么靠学业优秀等待举荐,刘秀学业不精,估计比较难;要么回家种田,等着天上掉馅饼。
二,都是晚婚晚育的江湖大混混
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说刘秀回乡后专注于种地,后来被他大哥生拉硬拽参加了义军。胡扯蛋,这是史书给刘秀贴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刘秀肯定一天锄头都没摸过,估计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
刘秀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是个江湖混混。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因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经常到大嫂家里蹭饭,被刘太公多次责骂为败家子。可是完美的刘秀,怎么也成了江湖混混呢?
《后汉书》虽然一本正经地替刘秀描红,其实你要是把所有的细节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刘秀从长安太学回来后,一边帮刘敞打理家业,一边就学他大哥刘縯,开始养门客,结交游侠,四处游荡。
后来刘秀因为门客犯罪,刘秀还受到牵连,遭到官府抓捕。得到消息的刘秀跑了,成了通缉犯,跑到姐夫邓晨家躲避,替邓晨往返于宛城贩卖粮食。
说这样的人是老实巴交的种田汉,你信吗?
刘邦混江湖耽误了终身大事,娶吕雉时,差不多年近四旬。刘秀也一样,他结婚时已经28周岁。
古人对婚姻看得非常重,把“成家”放在“立业”之前。那个年代,28岁当爷爷都不算稀奇,比如汉文帝,15岁就有四五个儿子了。刘秀为何当晚婚晚育的“好青年”?跟刘邦一样,哪家愿意把姑娘嫁给江湖混混,这不是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不光刘秀,他大哥刘縯也一样。刘縯比刘秀大11岁,去世时39岁,那时孩子才几岁。他二哥刘仲无子嗣,很可能终生未婚。也就是说,刘家三兄弟是江湖三条虎,婚姻很头疼。
刘秀是如何娶了阴丽华的呢?就是那次逃亡寄居邓晨府上,让他得到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原来邓晨与阴丽华都是新野人,阴丽华的母亲,就是邓晨的族姑,而阴丽华的大哥阴识,与刘縯是好友。
那时候刘縯已经在筹措起义,刘秀借机充当了他与阴识、邓晨的联络人,经常出入阴府,见到了阴丽华,这才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这么讲刘秀的经历,是不是比史书更有血肉?史书拼命贴金,反而留下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刘秀,其实刘秀的人生很精彩,明暗相间,色彩绚丽!
三,都在子嗣问题上留下了遗憾
刘邦临终前,在吕雉、刘盈,与戚夫人、刘如意,这两对母子之间踯躅良久,他曾经试图用刘如意替换刘盈,最终迫于政治压力失败了。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刘邦死后,吕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残忍迫害。刘秀在生前,也因为子嗣问题,留下了让后人唏嘘的结果。
刘秀先娶阴丽华,后来为了获得河北军阀刘杨的支持,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史书虽然没有明说,郭圣通的身份究竟是“妻”,还是“妾”,但以刘杨十万精兵做嫁妆,和刘秀当时岌岌可危的局面,毫无疑问刘杨不可能把外甥女以妾室身份出嫁。
也就是说,刘秀娶了郭圣通后,阴丽华被降为“妾”了。所以,刘秀登基后,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阴丽华只是贵人。郭圣通的儿子刘彊被册立为太子,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东海王。
最后由于复杂的原因,刘秀又废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废了刘彊改立刘庄。这件事几千年来争议不断,它也导致刘秀去世后,刘秀的儿子们纷纷卷入谋反案。
好玩的是,刘秀不光自己“换老婆”,还强制老祖宗刘邦出妻!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去世前一年,他下旨:
“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
刘秀硬生生把吕雉的灵位扔出了太庙,追立薄太后为“高皇后”,接受后世子孙祭祀。
刘秀这么做是有目的的,因为他就是薄太后的后人,追尊薄太后,就等于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加注脚。
当然,刘邦与刘秀还有很多鲜明的差异。
一,二人出身上本质的差别
前面说过,史书说刘邦与刘秀都是“平民”,其实二人身份还是有差别的。刘邦是典型的小士族地主阶级,而刘秀则属于豪门士族阶级。
士族阶级是一群以读书取仕为人生目的的群体,由战国末期的没落贵族演化而来。西汉的建立,我把它归结为两场战争,一是士族集团与旧贵族集团联合,推翻了秦朝;二是士族集团打败旧贵族集团,建立西汉。
项羽就代表旧贵族集团,刘邦就代表新兴的士族集团。千万别跟我说,说刘邦是无产者,篇幅有限我不想争执。
豪门士族集团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新诞生的一个集团,他们垄断了帝国的政治枢纽,甚至拥有私家武装。
豪门士族,才是刘秀真实的身份!刘秀虽然没了荫袭爵位的待遇,可是这些旧贵族形成的庞大政治势力,却左右了帝国的命运。
你知道刘秀家里有多富有?哥仨都养门客、游侠,这是穷人家能做的事吗?所以别听有人胡说刘秀很穷。刘秀的外公是举国有名的大富豪,另外跟他们家通婚的张氏、樊氏、来氏、邓氏、阴氏,都是赫赫有名的豪族。
这就是哥仨有资本组建军队的原因,有钱有人脉,足以左右国家政治走向,这就是豪族的特征。
所以论出身,刘秀其实比刘邦要牛得多,虽然他头上没有“长”字撑腰!
二,“天生领袖”与“政治首脑”
刘邦与刘秀都是军事家,不过二人谋取天下的时候,他们依仗的个人才华,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刘邦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其个人气质超一流。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可是这些大牛级人物,就是愿意给他当小弟。
气质这东西虽然很模糊,但你不能否认它的神奇。你别看刘邦流里流气,满口脏话,贪财好色,但他所表现来的胸襟气度、大格局、意志力,就像磁石一样,让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刘秀的领袖气质其实也不差,但我认为他成功的最重要支点,是他锐敏的政治洞察力,借此他自己塑造成了政治首脑。
刘邦从起兵到坐上皇位用了七年,已经够神速了。刘秀更神,仅用了三年,而且以打工者身份直接登基。
其中的诀窍就是,刘秀看到豪门士族集团的实力,他架构了一个以豪门集团为根基的未来帝国模型。靠这个蓝图,他吸引了河北和南阳,两大豪门集团的“融资”,被推上了皇位!
因此,刘邦的成功靠个人气质,刘秀的成功靠政治谋略。
当然,他们之间的异同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本账号,里面有众多那段历史的文章,还有关于刘秀的专栏。
2. 唐朝的禁奢令是为了让人回归简朴还是另有目的?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其实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但现实生活中奢靡现象又往往十分普遍,在有些历史时期还十分盛行,对其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
奢靡之风
关于奢靡,汉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曾有定义:“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 反节为靡。”奢靡所涵盖的内容较广泛,既包括超过基本花费的事项和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也指与自身收入不相匹配的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在封建时代被列入奢靡行为的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那些违背所谓伦理纲常以及等级秩序的消费行为,明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总结: “何谓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 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早期的奢靡之风尚不明显。到了西汉,国力逐渐增强,奢靡之风随之逐渐滋长,当时“衣则绫罗绸缎,食则山珍海味,居则楼阁台榭,行则前呼后拥”,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评论说“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汉成帝感叹“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汉代奢靡之风在婚丧嫁娶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描述:“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 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婚姻引人瞩目, 卓文君的父亲是蜀地巨富卓王孙,尽管不满意女儿的婚姻,但最后仍给女儿准备了一份丰厚嫁妆:“僮百人, 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至魏晋时代,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愈刮愈烈,大臣石崇“后房百数”,大臣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何曾吃一顿饭要花一万钱,何曾的儿子何助“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将军苟晞有“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由于在家中就能获得奢靡享受,所以苟晞“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大臣、富商竞相比富,带动社会贪图享乐、竞相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了强烈的拜金主义思想,时人傅咸批评:“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竟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助长了奢靡之风的盛行,大臣韦陟精于美食,“以鸟羽择米,每食毕,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大臣杜悰在饮食上要求更高,每天要吃五餐,一顿饭要耗费万钱。大臣李德裕更厉害,一杯羹就要3万钱,《独异志》记载了这种羹的制作方法:“为杂以珠玉宝贝,雄黄朱砂,煎汁为之,过三煎则弃其柤。”另据《朝野佥载》记载,大臣张易之“为母阿臧造七宝帐,金银、珠玉、宝贝之类, 罔不毕萃,旷古以来,未曾闻见”。还有一个名叫李涯的大臣,在自家园中造了一口井,以“金玉为栏”,并将“天下宝玉真珠,悉投入中”,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饮用那些金银珠宝浸泡过的水。
宋明以后奢靡之风不减,并不断掀起高潮。如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奢靡之风就十分炽烈,整个社会呈现出竞相“比奢”的风气,无论服饰、饮食、屋舍、出行还是婚丧嫁娶,从上层社会到民间,无不攀比竞逐, 正德年间的《姑苏志》描述:“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 雕镂涂漆,必殚精巧。”一些大户人家,连奴婢仆妾都穿着“细纹绮縠、冰纨锦绣”,佩戴“犀象珠玉、琥珀玳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明清时期,江南一些地区婚丧嫁娶极尽奢华,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婚嫁之具,或移业产之半”,有的“嫁女或至于破家,治丧不难于鬻产”,有的“富室治奁动以金珠罗纨相夸耀, 习之既久,彼此责望,而孝友睦姻因此遂衰”,因为担心拿不出丰厚的陪嫁,有些地方出现了“生女而溺之” 的丑陋现象。
以令禁奢
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 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认为君子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主张“政在于节用”。《老子》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主张“去奢,去泰”。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也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考虑,历代统治者对奢靡之风多持反对态度,为此颁布过许多“禁奢令”。
西汉时,针对当时婚丧嫁娶中的奢靡现象,朝廷多次以诏令形式进行过制止。《汉书》记载,汉宣帝时针对嫁娶中铺张浪费现象发布过“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诏”。《汉书》还记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夏,“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在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份颁布于汉光武帝建武初期的诏令:“吏三百石、庶民嫁聚毋过万五千,关内侯以下至宗室及列侯子娉聚各如令,犯者没入所赍奴婢财物。”这份诏令根据官员品级不同, 详细规定了办理婚嫁花费的上限标准,并制定了违令处罚办法。
唐代高宗在位时,规定官员和普通百姓要按照不同等级着颜色不同的衣服,《唐会要》记载:“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所司,严加禁断。”《全唐文》中保存着一份唐高宗颁布的一份诏令: “朕思还淳返朴,示天下以质素。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时稍不丰, 便致饥馑。其异色绫锦,并花间闲裙衣等,靡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唐文宗李昂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太多建树,但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勤勉听政、厉行节俭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下令革除奢靡之风,《册府元龟》记载:“文宗锐意求理,每与宰臣议政,深恶侈靡,故每下诏敕,常以敦本崇俭为先庶乎,上行下效之有渐也。”此外, 《唐会要》中还有多条关于“禁奢令” 的记载,比如关于用器方面的规定: “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
明朝的禁奢制度也非常多, 《明太祖实录》记载:“近世以来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中书其以屋舍服色等,策明立禁,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在《大明律》《大明令》《明大诰》等一系列律令中,对服饰、饮食、屋室、用器及婚丧嫁娶等都有严格限定,如规定:“两京堂上文职四品以下及五府管事,并在京在外镇守、守备等项,公、侯、伯都督等官,不分老少,俱不许乘轿,违者参问。”类似的规定细致而周密,处罚办法具体而严厉,其主要意图是“辨贵贱、明等威”,是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但在制止奢靡之风方面也有一定成效。
清朝人口剧增,由此带来了保障供给方面的巨大压力,奢靡之风的兴起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清代多位皇帝对禁奢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如乾隆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奢侈、崇尚节俭,他在诏谕中强调“厚生之道在于务本,而节用之道在于崇实而去华”,要求官民“以俭素相先, 以撙世相尚”,要求官员们“各敦本业,力屏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维艰, 事事惟侈靡之是戒”,还要求地方官员“务当随时劝谕,剀切化导,俾皆俭朴成风,服勤稼穑,惜物力而尽地利,共享升平之福,毋得相竞奢靡, 习于怠惰”。清代还颁布过一份《大清通礼》,目的是“酌古准今,于品官礼外,更制庶士礼、庶民礼;俾家家知礼而讲之,从循礼而行之”,强调的重点虽是礼法,但其中许多规范对日常生活中的奢侈浪费现象也多有抑制。
有禁难止
尽管史籍中关于历代以来禁奢的律令多有记述,但不可否认的是, 就总体而言,其执行的成效并不理想, 除个别历史时期内由于统治者格外重视,或者由于战乱、灾荒而不具备物质条件,使社会上的奢靡之风较为收敛外,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奢侈浪费都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奢靡之风所造成的危害没有充分认识,有的仅认为社会上的奢靡现象是经济领域里的事,虽然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一定浪费,但也不是什么大事, 强调一下、制止一下就行了,不必为此大动干戈。有的则主要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而颁布若干消费方面的规定,所涉及的主要在穿戴、居住、出行等方面,对其他方面的奢靡现象关注不多。其实,奢靡之风所造成的危害决不只在经济领域,它的出现和滋长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助长了腐败现象的产生,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另一方面,抓而不实也是奢靡现象有禁难止的原因之一。如清代的《大清通礼》,虽然篇幅浩繁、规定详尽,但它“藏在官府,民间罕见”,清人葛士浚所编《皇朝经世文续编》中对《大清通礼》的颁布、执行情况进行过细致分析:“在外不过行之督抚,督抚行之布政,布政行之道府州县,止有告示一张,挂于署门,遵依一纸,报于上司,州县奉行之事毕矣,原非家喻户晓也”,而这样的律令也并非经常颁布,“未几而告示损坏,案卷残缺,官员迁谪, 父老凋谢,三十年中之禁约,后生子弟,谁能记忆为何事,有厌常喜新而开禁者,亦有愚昧无知而犯法者”。即使有好制度、好办法,但用这种态度和方法抓落实,也只能算走马观马、浮光掠影,自然没什么成效了。
3. 后稷教民稼穑故事?
农业始祖后稷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以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是不祥之物,三弃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
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就在教稼台讲学,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后稷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武功人民。
教稼台前仰神农,有邰熠熠万世功。武功人以后稷而自豪,其故事家喻户晓
4. 宋太宗即位诏书全文?
门下:王者继统承祧,所以嗣神器;节哀顺变,所以宁万邦。顾历代之通规,谅旧章而可法。
先皇帝勤劳启国,宵旰临朝,万几靡倦于躬亲,四海方成于开泰。念农民之疾苦,知战士之辛勤。氛祲尽平,生灵永逸。而寒暄遘厉,寝疾弥留。方臻偃革之期,遽起遗弓之叹。猥以大宝,付于冲人。遵理命而莫能固辞,涉大川而罔知攸济。负荷斯重,攀号莫任。
宜覃在宥之恩,俾洽维新之泽,可大赦天下。云云。
恭惟先皇帝推诚损己,焦思劳神。念将士之忠勤,知战伐之辛苦。衣粮禄赐,无非经手经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勋酬效。生灵是念,稼穑为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不贪游宴,尽去奢华,减后宫冗食之人,停诸司不急之务。方岳止甘鲜之贡,殿庭碎珠玉之珍。狱讼无冤,刑戮不滥。凡关物务,尽立规绳。
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岂敢越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共遵先志,同守成规,庶俾冲人,不坠洪业。
5. 爱惜粮食就是尊重农民?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农村长大,上农业大学,作有机农业,我说一下自己感受:
1、小的时候,吃肉是奢望 吃白面馒头那是改善伙食,只有过中秋节等大节日才能吃上肉馅的水饺,炖肉只有过年能吃上;
2、小时候,生在东北的我,最爱的零食是炒玉米粒和黄豆粒。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这些只有地主家孩子能吃上,那时我也感觉特开心,能吃上地主家孩子吃的零食,感到骄傲、幸福。
3、小时候,家里鸡蛋不舍得吃,要卖钱买生活用品,我记忆最深的是,妈妈让我拿着鸡蛋去王麻子家(小卖部)换火柴,回来生活做饭。虽然,我很想吃鸡蛋,但还是会去…
4、小时候,真的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现在更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6. 水稻有关对联?
竹山布衣须知民以食为天,十四亿嗷嗷待哺,人多地少,每到岁残,是处好怜霜雪客;
更得胸罗情似海,万千株苦苦相寻,种并穗交,问安袁老,此生皆作稻粱谋。
铢衣紫韵
可堪为硬汉柔肠,一生情系中华,唯期百姓无饥,三秋有获;
从不慕高官厚禄,四季汗抛热土,应许稻枝懂你,产量酬君。
佳作(10副)
1..广西 黄云光
情系农桑,三春行走在田园,育苗选种,稻穗蔚奇观,俱盈硕果,五尺身躯,撑起人间食鼎;
心牵黎庶,四季操劳于事业,展翼凌霄,杂交开艳蕊,竞溢芳香,一腔热血,铸成天下粮仓。
2.湖北 万峥嵘
隆愿尤关家国梦;
平生无愧稻粱谋。
3.浙江 白朝勇
硕果惊天,盛满人民金饭碗;
神农立地,建成祖国大粮仓。
4.江西泰和 王佑萌
神农再世,扶贫担道义,责尽田畴,福济瀛寰,泰斗仁心传四海;
巨匠重生,助困著鸿篇,研精水稻,恩临众庶,龙头德智继千秋。
5.广东潮州 黄一坤
隆誉虽多本色存,只重人间温饱,宿田头,忘寒暑,冷浮夸,轻功利,九旬院士树风标,赢得精神光百代;
平生不变初心在,专攻水稻杂交,探书海,研课题,筛品种,究根原,一粒米香传世界,送来福祉暖千家。
6.山西晋城 周建刚
勤劳稼穑,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造化天然,百畦验梦,如丰四季最开颜。
7.大道不空
隐匿田园,两耳不闻名利事;
依约耒耜,一心只为稻花香。
8.云南 陈 鑫
田园涌浪,德泽苍生,水稻杂交频吐穗;
世界扬名,功勋白首,科研不尽久飞声。
9.湖南 谢文忠
视民生而己任,潜心技域,奋斗桑田,始效人间衣食足;
为国富豁终身,探索高科,精培水稻,解除世上饿苸无。
10.河南郑州 曹丛林
院士下田,奇梦清怀,何言名利,但求平世仓廒满;
布衣培稻,丹心黧面,岂恋荣华,愿为老牛春夏耕。
7. 语文中的耕稼树艺什么意思?
耕耘树艺的解释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 劳动 。
词语分解
耕耘的解释 ∶犁地除草。泛指农耕之事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荀子;子道》秋田耕耘足,丰年 雨露 频。;;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 ∶ 比喻 各种辛 勤劳 动多指脑力劳动着意耕耘,自有收获详细解释 树艺的解释 亦作“ 树蓺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 司徒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 贾公彦 疏:“教民春稼秋穑,以树其木,以蓺 黍稷 也。”《孟子·滕文公上》:“ 后稷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厥父母勤劳稼穑,刘邦和刘秀什么关系?
刘邦是刘秀的八世祖,俩人分别是西汉和东汉开国之君。有意思的是,刘秀出现在这个世界,纯属“偶然”。更好玩的是,刘秀的胳膊还伸过“时空隧道”,替老祖宗刘邦换了个老婆!
先把从刘邦到刘秀,父子传承关系排列如下:①刘邦→②刘恒(汉文帝)→③刘启(汉景帝)→④刘发(长沙王)→⑤刘买(舂陵侯)→⑥刘外(郁林太守)→⑦刘回(巨鹿都尉)→⑧刘钦(南顿县令)→⑨刘秀。
这个“偶然”,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某一天,汉景帝来到宠妾程姬房中过夜,不巧的是,那一天程姬“不方便”。
古人迷信,女人月事被当作晦气的事,期间绝对不能与男人亲近,所以一定要提前报备。不知道是程姬忘了,还是宫里的执事失职,反正汉景帝“撞车”了。
这时候也不能说破,皇帝一怒之下落个欺君之罪就遭了,怎么办呢?程姬灵机一动,让身边的侍女唐姬梳洗打扮一番,代替自己侍寝。
没想到唐姬见到阳光就灿烂,仅此一夜,她竟然怀孕了,并生下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后人津津乐道,为此特地发明了一个词——程姬之疾,代指女人的月事。
正是这次突发事件,才让刘氏江山,靠“偶然产物”刘秀,又延寿200年!仔细想想,人生多么的玄幻,历史多么的脆弱。
刘邦和刘秀相隔二百多年,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太多的相似。
一,都是以“平民”身份完成改朝换代
平民两个字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古人和今人对“平民”的理解不一致,古代基本上把没有爵位的人,都视作平民,其实不然。
刘邦出身在小士族地主阶级家庭,起兵前,他的职业是“泗水亭长”。“亭”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亭长算不上“官”,而是“吏”,别被一个“长”字迷惑了。
刘秀更惨,虽然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上过大学的开国皇帝,但太学毕业的他,没捞到“工作分配”,一天皇粮都没吃过。刘秀起兵前,主要的职业是帮舂陵侯刘敞打理家业,相当于职业经理人。
不管是“亭长”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没有国家饭票的“平民”。
你可能要问,刘秀不是皇族子弟吗,他怎么也成了“平民”?很简单,皇族的繁衍能力太强,如果同等待遇,国家经不起这么多“蝗虫”啃。所以,每一代子孙除了嫡长子以外,必须逐代降低继承等级。
按这条规矩,刘发不能跟刘彻(汉武帝)争皇位,降为王,刘买也不能跟大哥刘庸争王位,降为侯。到刘秀的高祖刘外,就没了爵位,受政治照顾混了太守,曾祖刘回再降一等当了个都尉。
如果不是王莽改朝换代,西汉亡了,刘縯(刘秀大哥)应该可以在县里谋一份职,县太爷升堂的时候,搂跟大杖喊喊威武。
至于刘秀嘛,要么靠学业优秀等待举荐,刘秀学业不精,估计比较难;要么回家种田,等着天上掉馅饼。
二,都是晚婚晚育的江湖大混混
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说刘秀回乡后专注于种地,后来被他大哥生拉硬拽参加了义军。胡扯蛋,这是史书给刘秀贴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刘秀肯定一天锄头都没摸过,估计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
刘秀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是个江湖混混。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因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经常到大嫂家里蹭饭,被刘太公多次责骂为败家子。可是完美的刘秀,怎么也成了江湖混混呢?
《后汉书》虽然一本正经地替刘秀描红,其实你要是把所有的细节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刘秀从长安太学回来后,一边帮刘敞打理家业,一边就学他大哥刘縯,开始养门客,结交游侠,四处游荡。
后来刘秀因为门客犯罪,刘秀还受到牵连,遭到官府抓捕。得到消息的刘秀跑了,成了通缉犯,跑到姐夫邓晨家躲避,替邓晨往返于宛城贩卖粮食。
说这样的人是老实巴交的种田汉,你信吗?
刘邦混江湖耽误了终身大事,娶吕雉时,差不多年近四旬。刘秀也一样,他结婚时已经28周岁。
古人对婚姻看得非常重,把“成家”放在“立业”之前。那个年代,28岁当爷爷都不算稀奇,比如汉文帝,15岁就有四五个儿子了。刘秀为何当晚婚晚育的“好青年”?跟刘邦一样,哪家愿意把姑娘嫁给江湖混混,这不是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不光刘秀,他大哥刘縯也一样。刘縯比刘秀大11岁,去世时39岁,那时孩子才几岁。他二哥刘仲无子嗣,很可能终生未婚。也就是说,刘家三兄弟是江湖三条虎,婚姻很头疼。
刘秀是如何娶了阴丽华的呢?就是那次逃亡寄居邓晨府上,让他得到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原来邓晨与阴丽华都是新野人,阴丽华的母亲,就是邓晨的族姑,而阴丽华的大哥阴识,与刘縯是好友。
那时候刘縯已经在筹措起义,刘秀借机充当了他与阴识、邓晨的联络人,经常出入阴府,见到了阴丽华,这才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这么讲刘秀的经历,是不是比史书更有血肉?史书拼命贴金,反而留下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刘秀,其实刘秀的人生很精彩,明暗相间,色彩绚丽!
三,都在子嗣问题上留下了遗憾
刘邦临终前,在吕雉、刘盈,与戚夫人、刘如意,这两对母子之间踯躅良久,他曾经试图用刘如意替换刘盈,最终迫于政治压力失败了。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刘邦死后,吕雉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残忍迫害。刘秀在生前,也因为子嗣问题,留下了让后人唏嘘的结果。
刘秀先娶阴丽华,后来为了获得河北军阀刘杨的支持,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史书虽然没有明说,郭圣通的身份究竟是“妻”,还是“妾”,但以刘杨十万精兵做嫁妆,和刘秀当时岌岌可危的局面,毫无疑问刘杨不可能把外甥女以妾室身份出嫁。
也就是说,刘秀娶了郭圣通后,阴丽华被降为“妾”了。所以,刘秀登基后,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阴丽华只是贵人。郭圣通的儿子刘彊被册立为太子,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东海王。
最后由于复杂的原因,刘秀又废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废了刘彊改立刘庄。这件事几千年来争议不断,它也导致刘秀去世后,刘秀的儿子们纷纷卷入谋反案。
好玩的是,刘秀不光自己“换老婆”,还强制老祖宗刘邦出妻!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去世前一年,他下旨:
“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
刘秀硬生生把吕雉的灵位扔出了太庙,追立薄太后为“高皇后”,接受后世子孙祭祀。
刘秀这么做是有目的的,因为他就是薄太后的后人,追尊薄太后,就等于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加注脚。
当然,刘邦与刘秀还有很多鲜明的差异。
一,二人出身上本质的差别
前面说过,史书说刘邦与刘秀都是“平民”,其实二人身份还是有差别的。刘邦是典型的小士族地主阶级,而刘秀则属于豪门士族阶级。
士族阶级是一群以读书取仕为人生目的的群体,由战国末期的没落贵族演化而来。西汉的建立,我把它归结为两场战争,一是士族集团与旧贵族集团联合,推翻了秦朝;二是士族集团打败旧贵族集团,建立西汉。
项羽就代表旧贵族集团,刘邦就代表新兴的士族集团。千万别跟我说,说刘邦是无产者,篇幅有限我不想争执。
豪门士族集团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新诞生的一个集团,他们垄断了帝国的政治枢纽,甚至拥有私家武装。
豪门士族,才是刘秀真实的身份!刘秀虽然没了荫袭爵位的待遇,可是这些旧贵族形成的庞大政治势力,却左右了帝国的命运。
你知道刘秀家里有多富有?哥仨都养门客、游侠,这是穷人家能做的事吗?所以别听有人胡说刘秀很穷。刘秀的外公是举国有名的大富豪,另外跟他们家通婚的张氏、樊氏、来氏、邓氏、阴氏,都是赫赫有名的豪族。
这就是哥仨有资本组建军队的原因,有钱有人脉,足以左右国家政治走向,这就是豪族的特征。
所以论出身,刘秀其实比刘邦要牛得多,虽然他头上没有“长”字撑腰!
二,“天生领袖”与“政治首脑”
刘邦与刘秀都是军事家,不过二人谋取天下的时候,他们依仗的个人才华,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刘邦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其个人气质超一流。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可是这些大牛级人物,就是愿意给他当小弟。
气质这东西虽然很模糊,但你不能否认它的神奇。你别看刘邦流里流气,满口脏话,贪财好色,但他所表现来的胸襟气度、大格局、意志力,就像磁石一样,让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刘秀的领袖气质其实也不差,但我认为他成功的最重要支点,是他锐敏的政治洞察力,借此他自己塑造成了政治首脑。
刘邦从起兵到坐上皇位用了七年,已经够神速了。刘秀更神,仅用了三年,而且以打工者身份直接登基。
其中的诀窍就是,刘秀看到豪门士族集团的实力,他架构了一个以豪门集团为根基的未来帝国模型。靠这个蓝图,他吸引了河北和南阳,两大豪门集团的“融资”,被推上了皇位!
因此,刘邦的成功靠个人气质,刘秀的成功靠政治谋略。
当然,他们之间的异同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本账号,里面有众多那段历史的文章,还有关于刘秀的专栏。
2. 唐朝的禁奢令是为了让人回归简朴还是另有目的?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其实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但现实生活中奢靡现象又往往十分普遍,在有些历史时期还十分盛行,对其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
奢靡之风
关于奢靡,汉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曾有定义:“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 反节为靡。”奢靡所涵盖的内容较广泛,既包括超过基本花费的事项和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也指与自身收入不相匹配的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在封建时代被列入奢靡行为的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那些违背所谓伦理纲常以及等级秩序的消费行为,明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总结: “何谓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 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早期的奢靡之风尚不明显。到了西汉,国力逐渐增强,奢靡之风随之逐渐滋长,当时“衣则绫罗绸缎,食则山珍海味,居则楼阁台榭,行则前呼后拥”,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评论说“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汉成帝感叹“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汉代奢靡之风在婚丧嫁娶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描述:“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 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婚姻引人瞩目, 卓文君的父亲是蜀地巨富卓王孙,尽管不满意女儿的婚姻,但最后仍给女儿准备了一份丰厚嫁妆:“僮百人, 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至魏晋时代,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愈刮愈烈,大臣石崇“后房百数”,大臣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何曾吃一顿饭要花一万钱,何曾的儿子何助“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将军苟晞有“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由于在家中就能获得奢靡享受,所以苟晞“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大臣、富商竞相比富,带动社会贪图享乐、竞相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了强烈的拜金主义思想,时人傅咸批评:“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竟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助长了奢靡之风的盛行,大臣韦陟精于美食,“以鸟羽择米,每食毕,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大臣杜悰在饮食上要求更高,每天要吃五餐,一顿饭要耗费万钱。大臣李德裕更厉害,一杯羹就要3万钱,《独异志》记载了这种羹的制作方法:“为杂以珠玉宝贝,雄黄朱砂,煎汁为之,过三煎则弃其柤。”另据《朝野佥载》记载,大臣张易之“为母阿臧造七宝帐,金银、珠玉、宝贝之类, 罔不毕萃,旷古以来,未曾闻见”。还有一个名叫李涯的大臣,在自家园中造了一口井,以“金玉为栏”,并将“天下宝玉真珠,悉投入中”,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饮用那些金银珠宝浸泡过的水。
宋明以后奢靡之风不减,并不断掀起高潮。如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奢靡之风就十分炽烈,整个社会呈现出竞相“比奢”的风气,无论服饰、饮食、屋舍、出行还是婚丧嫁娶,从上层社会到民间,无不攀比竞逐, 正德年间的《姑苏志》描述:“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 雕镂涂漆,必殚精巧。”一些大户人家,连奴婢仆妾都穿着“细纹绮縠、冰纨锦绣”,佩戴“犀象珠玉、琥珀玳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明清时期,江南一些地区婚丧嫁娶极尽奢华,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婚嫁之具,或移业产之半”,有的“嫁女或至于破家,治丧不难于鬻产”,有的“富室治奁动以金珠罗纨相夸耀, 习之既久,彼此责望,而孝友睦姻因此遂衰”,因为担心拿不出丰厚的陪嫁,有些地方出现了“生女而溺之” 的丑陋现象。
以令禁奢
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 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认为君子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主张“政在于节用”。《老子》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主张“去奢,去泰”。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也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考虑,历代统治者对奢靡之风多持反对态度,为此颁布过许多“禁奢令”。
西汉时,针对当时婚丧嫁娶中的奢靡现象,朝廷多次以诏令形式进行过制止。《汉书》记载,汉宣帝时针对嫁娶中铺张浪费现象发布过“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诏”。《汉书》还记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夏,“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在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份颁布于汉光武帝建武初期的诏令:“吏三百石、庶民嫁聚毋过万五千,关内侯以下至宗室及列侯子娉聚各如令,犯者没入所赍奴婢财物。”这份诏令根据官员品级不同, 详细规定了办理婚嫁花费的上限标准,并制定了违令处罚办法。
唐代高宗在位时,规定官员和普通百姓要按照不同等级着颜色不同的衣服,《唐会要》记载:“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所司,严加禁断。”《全唐文》中保存着一份唐高宗颁布的一份诏令: “朕思还淳返朴,示天下以质素。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时稍不丰, 便致饥馑。其异色绫锦,并花间闲裙衣等,靡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唐文宗李昂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太多建树,但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勤勉听政、厉行节俭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下令革除奢靡之风,《册府元龟》记载:“文宗锐意求理,每与宰臣议政,深恶侈靡,故每下诏敕,常以敦本崇俭为先庶乎,上行下效之有渐也。”此外, 《唐会要》中还有多条关于“禁奢令” 的记载,比如关于用器方面的规定: “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
明朝的禁奢制度也非常多, 《明太祖实录》记载:“近世以来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中书其以屋舍服色等,策明立禁,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在《大明律》《大明令》《明大诰》等一系列律令中,对服饰、饮食、屋室、用器及婚丧嫁娶等都有严格限定,如规定:“两京堂上文职四品以下及五府管事,并在京在外镇守、守备等项,公、侯、伯都督等官,不分老少,俱不许乘轿,违者参问。”类似的规定细致而周密,处罚办法具体而严厉,其主要意图是“辨贵贱、明等威”,是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但在制止奢靡之风方面也有一定成效。
清朝人口剧增,由此带来了保障供给方面的巨大压力,奢靡之风的兴起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清代多位皇帝对禁奢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如乾隆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奢侈、崇尚节俭,他在诏谕中强调“厚生之道在于务本,而节用之道在于崇实而去华”,要求官民“以俭素相先, 以撙世相尚”,要求官员们“各敦本业,力屏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维艰, 事事惟侈靡之是戒”,还要求地方官员“务当随时劝谕,剀切化导,俾皆俭朴成风,服勤稼穑,惜物力而尽地利,共享升平之福,毋得相竞奢靡, 习于怠惰”。清代还颁布过一份《大清通礼》,目的是“酌古准今,于品官礼外,更制庶士礼、庶民礼;俾家家知礼而讲之,从循礼而行之”,强调的重点虽是礼法,但其中许多规范对日常生活中的奢侈浪费现象也多有抑制。
有禁难止
尽管史籍中关于历代以来禁奢的律令多有记述,但不可否认的是, 就总体而言,其执行的成效并不理想, 除个别历史时期内由于统治者格外重视,或者由于战乱、灾荒而不具备物质条件,使社会上的奢靡之风较为收敛外,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奢侈浪费都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奢靡之风所造成的危害没有充分认识,有的仅认为社会上的奢靡现象是经济领域里的事,虽然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一定浪费,但也不是什么大事, 强调一下、制止一下就行了,不必为此大动干戈。有的则主要出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而颁布若干消费方面的规定,所涉及的主要在穿戴、居住、出行等方面,对其他方面的奢靡现象关注不多。其实,奢靡之风所造成的危害决不只在经济领域,它的出现和滋长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助长了腐败现象的产生,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另一方面,抓而不实也是奢靡现象有禁难止的原因之一。如清代的《大清通礼》,虽然篇幅浩繁、规定详尽,但它“藏在官府,民间罕见”,清人葛士浚所编《皇朝经世文续编》中对《大清通礼》的颁布、执行情况进行过细致分析:“在外不过行之督抚,督抚行之布政,布政行之道府州县,止有告示一张,挂于署门,遵依一纸,报于上司,州县奉行之事毕矣,原非家喻户晓也”,而这样的律令也并非经常颁布,“未几而告示损坏,案卷残缺,官员迁谪, 父老凋谢,三十年中之禁约,后生子弟,谁能记忆为何事,有厌常喜新而开禁者,亦有愚昧无知而犯法者”。即使有好制度、好办法,但用这种态度和方法抓落实,也只能算走马观马、浮光掠影,自然没什么成效了。
3. 后稷教民稼穑故事?
农业始祖后稷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以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是不祥之物,三弃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
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就在教稼台讲学,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
后稷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武功人民。
教稼台前仰神农,有邰熠熠万世功。武功人以后稷而自豪,其故事家喻户晓
4. 宋太宗即位诏书全文?
门下:王者继统承祧,所以嗣神器;节哀顺变,所以宁万邦。顾历代之通规,谅旧章而可法。
先皇帝勤劳启国,宵旰临朝,万几靡倦于躬亲,四海方成于开泰。念农民之疾苦,知战士之辛勤。氛祲尽平,生灵永逸。而寒暄遘厉,寝疾弥留。方臻偃革之期,遽起遗弓之叹。猥以大宝,付于冲人。遵理命而莫能固辞,涉大川而罔知攸济。负荷斯重,攀号莫任。
宜覃在宥之恩,俾洽维新之泽,可大赦天下。云云。
恭惟先皇帝推诚损己,焦思劳神。念将士之忠勤,知战伐之辛苦。衣粮禄赐,无非经手经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勋酬效。生灵是念,稼穑为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不贪游宴,尽去奢华,减后宫冗食之人,停诸司不急之务。方岳止甘鲜之贡,殿庭碎珠玉之珍。狱讼无冤,刑戮不滥。凡关物务,尽立规绳。
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岂敢越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共遵先志,同守成规,庶俾冲人,不坠洪业。
5. 爱惜粮食就是尊重农民?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农村长大,上农业大学,作有机农业,我说一下自己感受:
1、小的时候,吃肉是奢望 吃白面馒头那是改善伙食,只有过中秋节等大节日才能吃上肉馅的水饺,炖肉只有过年能吃上;
2、小时候,生在东北的我,最爱的零食是炒玉米粒和黄豆粒。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这些只有地主家孩子能吃上,那时我也感觉特开心,能吃上地主家孩子吃的零食,感到骄傲、幸福。
3、小时候,家里鸡蛋不舍得吃,要卖钱买生活用品,我记忆最深的是,妈妈让我拿着鸡蛋去王麻子家(小卖部)换火柴,回来生活做饭。虽然,我很想吃鸡蛋,但还是会去…
4、小时候,真的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现在更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6. 水稻有关对联?
竹山布衣须知民以食为天,十四亿嗷嗷待哺,人多地少,每到岁残,是处好怜霜雪客;
更得胸罗情似海,万千株苦苦相寻,种并穗交,问安袁老,此生皆作稻粱谋。
铢衣紫韵
可堪为硬汉柔肠,一生情系中华,唯期百姓无饥,三秋有获;
从不慕高官厚禄,四季汗抛热土,应许稻枝懂你,产量酬君。
佳作(10副)
1..广西 黄云光
情系农桑,三春行走在田园,育苗选种,稻穗蔚奇观,俱盈硕果,五尺身躯,撑起人间食鼎;
心牵黎庶,四季操劳于事业,展翼凌霄,杂交开艳蕊,竞溢芳香,一腔热血,铸成天下粮仓。
2.湖北 万峥嵘
隆愿尤关家国梦;
平生无愧稻粱谋。
3.浙江 白朝勇
硕果惊天,盛满人民金饭碗;
神农立地,建成祖国大粮仓。
4.江西泰和 王佑萌
神农再世,扶贫担道义,责尽田畴,福济瀛寰,泰斗仁心传四海;
巨匠重生,助困著鸿篇,研精水稻,恩临众庶,龙头德智继千秋。
5.广东潮州 黄一坤
隆誉虽多本色存,只重人间温饱,宿田头,忘寒暑,冷浮夸,轻功利,九旬院士树风标,赢得精神光百代;
平生不变初心在,专攻水稻杂交,探书海,研课题,筛品种,究根原,一粒米香传世界,送来福祉暖千家。
6.山西晋城 周建刚
勤劳稼穑,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造化天然,百畦验梦,如丰四季最开颜。
7.大道不空
隐匿田园,两耳不闻名利事;
依约耒耜,一心只为稻花香。
8.云南 陈 鑫
田园涌浪,德泽苍生,水稻杂交频吐穗;
世界扬名,功勋白首,科研不尽久飞声。
9.湖南 谢文忠
视民生而己任,潜心技域,奋斗桑田,始效人间衣食足;
为国富豁终身,探索高科,精培水稻,解除世上饿苸无。
10.河南郑州 曹丛林
院士下田,奇梦清怀,何言名利,但求平世仓廒满;
布衣培稻,丹心黧面,岂恋荣华,愿为老牛春夏耕。
7. 语文中的耕稼树艺什么意思?
耕耘树艺的解释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 劳动 。
词语分解
耕耘的解释 ∶犁地除草。泛指农耕之事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荀子;子道》秋田耕耘足,丰年 雨露 频。;;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 ∶ 比喻 各种辛 勤劳 动多指脑力劳动着意耕耘,自有收获详细解释 树艺的解释 亦作“ 树蓺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 司徒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 贾公彦 疏:“教民春稼秋穑,以树其木,以蓺 黍稷 也。”《孟子·滕文公上》:“ 后稷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